在咖啡業界最為主流的辨識風味的系統,是以SCAA(精品咖啡協會)所研究制定出的風味輪做為基礎,將各種風味藉由咖啡業界的人品嚐後,統計最多人認為的風味名稱作為命名基準。然後讓每個學習該系統的人,去記憶各種風味對應的名稱。
在測試風味時,所採用的方式叫做「杯測」,以標準的杯子、品評用湯匙、水量、水溫、浸泡方式、撥粉方式,進行風味測試。後續也衍伸出許多不使用杯測的方式,但還是以風味輪敘述味道的人們。同時也有咖啡比賽的評審覺得用風味輪以外的詞彙,是不靈活的表現。
杯測是什麼意思?是定義後的語言?還是非定義語言?如果是非定義語言,杯測要做什麼?
在這些專業人士推廣咖啡時,經常會跟初接觸的人說:「可以多注意每種食物的味道,記住它們,就能在咖啡裡找到那些味道,就可以感受到咖啡美好而豐富的風味。」
這個邏輯是要覺得咖啡好喝,一定要能感受到所謂的花香、果香、核果、可可的風味嗎?
的確有許多對咖啡很有興趣的客人,因為用SCAA方式品嚐咖啡而感到滿足,但也有其它的客人,用著自己喜歡的方式喝咖啡。
在舉辦咖啡分享活動,業者經常做些測試,讓很多自認為「不懂咖啡,味覺不敏銳」的人,去試喝各種風味變化的咖啡。過程中很少遇見分辨不出咖啡風味,以及沒有特定喜好的人;大部份的人都能找到自己特別喜愛的風味。而他們很多時候也沒辦法分辨出是什麼味道,那些風味經常也不是SCA所認為的「好的風味」。
這是一個很奇妙的現象,把味道辨識出來才會好喝嗎?
現實中很多人不會描述咖啡的風味,對味道的認識方式也較咖啡業界的專業人士不同,但是他們很喜歡咖啡。
很多人對於同種味道會有不同的敘述,像是一樣的酸感變化,有人會覺得變酸,有人會覺得變不酸。一樣的溫度提高,有些人會覺得味道變少,有些人會覺得味道變多。因為每個人感受及認知味道的習慣差異不一樣,因此會造成這樣的敘述差異。
如果能瞭解這些事,我們就不會把味道定義得這麼僵硬。更不用說杯測所定義的味道辨識方向太少,有很多人會感受到的東西都沒有在評測項目內。希望喜愛咖啡的人也能更有自信的說出自己喜歡咖啡,不用覺得自己不會喝,人們並不需要經由學習,也能夠感受到咖啡的好喝,而且每個人的喜好不同,我們沒辦法去定義「最好的味道」。
參考資料:THENEWSLE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