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便這個字不太會跟第三波風潮的精品咖啡有所關連,畢竟這種咖啡講究的細節這麼多,包含「產地生產」、「烘焙程度」、「萃取方法」、「永續性」等等,通常這也是你聽到精品咖啡會聯想到的事情。
因此,會對環境產生較大負擔的膠囊咖啡,常常會被第三波咖啡擁戴者所蔑視。
但隨著消費者越來越傾向於方便的使用體驗,精品咖啡跟膠囊科技都需要找出一個方法來克服這個變化,畢竟這是市場趨勢,不做會損失掉許多商機。
了解膠囊咖啡的消費族群
2017年時,美國國家咖啡協會NCA指出,僅有不到30%的成年人使用單杯製作的咖啡機來沖煮咖啡,但先別高興得太早,你可能會認為這包含V60濾杯、Kalita或其他手沖方法,但NCA實際上將單杯咖啡機獨立成一個類別來統計。
在這種情況下,「單杯咖啡機」通常指的是膠囊咖啡,像是Keurig、Nespresso。
同一個報告也指出這種單杯咖啡機在家庭、公司甚至飯店房間越來越普遍。
那為什麼膠囊咖啡會越來越盛行?根據一份2017年針對美國、英國、德國成年人的調查報告指出:
- 「很容易就能做咖啡」是英美最主要選擇膠囊的原因,德國則是次要原因
- 「咖啡的口感」則是德國喜歡膠囊的主因,英美則為次要原因
- 「品質」與「物有所值」則是這三個國家選擇膠囊的第三、第四個考量
換句話說,膠囊咖啡對於這些群人來說,是在找美味咖啡的消費者,並想要同時符合物有所值的特性。而這對於精品咖啡愛好者來說,聽起來真的如此逆耳嗎?
精品咖啡愛好者通常會尋求高品質,美味的咖啡。你會看到他們品嘗espressos或慢慢啜飲滴濾咖啡,同時關注這支咖啡的產地、萃取方法如何影響香氣和風味,這群人很樂意為優質咖啡豆支付更多費用。
唯一的區別是這兩個群體都很重視便利性。雖然滴濾咖啡仍然是最受歡迎的沖煮方式,但單杯咖啡機也不甘落後。
所以作者提出了一個疑問:「精品咖啡愛好者可以與那些喜歡購買膠囊咖啡的人互動甚至有共鳴嗎?大家如何從中受益呢?」
膠囊咖啡的革新
精品咖啡有可能做成膠囊嗎?他會長得怎麼樣?事實上我們都很清楚。
其實精品咖啡迷對膠囊咖啡的陳述有點不可思議:像是高昂的製作成本、無法回收、放很久的咖啡粉、使用期貨等級的咖啡製作等等憤怒的指控。
但膠囊咖啡的技術已經成熟,就像即溶咖啡甚至原豆咖啡一樣。現今你可以找到可回收的咖啡膠囊(雖然值得考慮生產這些膠囊仍然會對環境產生影響),這些膠囊甚至可能裝著巴拿馬藝妓或卓越杯COE等級的咖啡。
精品咖啡在膠囊革命中佔有一席之地。在這樣做的過程中,它為高比例的人口提供了高品質以及可持續採購的咖啡。
但這裡仍有一個問題存在:
延伸閱讀:預磨的咖啡粉有可能比新鮮研磨更好嗎?
該不該使用膠囊咖啡?
膠囊咖啡現在已越來越普遍,但這對於愛喝咖啡的人及店家來說適合嗎?
必須先了解喝的人需要的是什麼,你會使用這種膠囊機嗎?假如有推出精品咖啡做的膠囊,你會買單嗎?這會不會成為每日一杯咖啡配額的選擇之一?
注意不要概括所有人,不能假設所有喝精品的人在家裡面都有手沖器具,同樣不能假設會喝膠囊咖啡的人家裡就一定有膠囊機。他們也許會喝賣場大包裝的豆子,也可能會買超商咖啡,當現在選擇性這麼多元時,大家一定會思考這是否值得投資。
優點
1.省時省力,製程簡單
注重品質的人,從選購咖啡豆開始,一路到研磨、沖煮以及品嘗、器具保養與豆子保存都不得馬虎,也較能掌控自己想要的咖啡風味。但假如時間不夠,或是突然有大量訪客、公司客戶時,慢慢磨豆手沖就會比較麻煩,膠囊咖啡機製程較快,雖然不是最好但卻是堪用的選擇。
2.咖啡風味
這同時是優點也是缺點,如果你只習慣於某種咖啡風味,或是只需要咖啡因提神,可以大量購買儲存,不需要出門採購,同時也呼應省時省力的一個優點。只是如果你喜歡喝不同的咖啡風味,可能會覺得選擇太少或不合胃口,喝不完就造成浪費。
3.延伸性
膠囊機也可以用來泡茶、巧克力、奶茶等飲品,如果想要換一下口味,這也是一種選擇。
缺點
1.咖啡豆來源不透明
由於膠囊咖啡的製程並不透明,當你拿到手時已經是膠囊的狀態,因此你無法確定這批咖啡豆完整產地資訊、認證等細節。
2.膠囊無法通用
有買過家用印表機的人都知道,廠商賺的是墨水等耗材的錢,而不是靠印表機本體,所以每家膠囊咖啡廠商都有獨立的規格,讓你買機器後只能用他們家的膠囊,這個在選擇上就會比較不方便。
3.機器的保養
膠囊機的沖煮用水不管是用過濾水、開水,久了都可能在機器管線殘留礦物質,因此保養與清潔非常重要,不僅影響水的流速,也攸關衛生問題,而清潔保養還需要另外購買特定的清潔劑。
其實掛耳咖啡是一個很好的選擇,不僅方便而且口感很好,每天都需要咖啡的你也可以將掛耳納入一個省時省力又滿足口慾的選擇!
品嘗由冠軍烘焙與製作的掛耳,每月配送方案~新鮮接單現做、不綁約,最低每包25元起!
延伸閱讀:五步驟讓朋友入坑精品咖啡!
本文由Monica Contreras撰寫,譯自Perfect Daily Grind。由成真咖啡翻譯,僅與讀者分享,不完全代表本公司立場。轉載請註明出處。